【龙腾盛世 博动陇原——博物馆里过大年年】系列活动之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赏析(五)

发布日期:2024-02-18 04:46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【龙腾盛世 博动陇原——博物馆里过大年】系列活动之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赏析(五)

云起龙骧

——天水市博物馆藏清三龙戏珠纹珐琅彩铜瓶

天水市博物馆众多藏品中,有一件精美的清代三龙戏珠纹珐琅彩铜瓶。该瓶口径12.6厘米,高38.5厘米,重2130克。瓶侈口,圆唇,束颈,流肩,鼓腹斜收,矮圈足。口沿下饰如意纹一周,通体饰云纹为地纹,主纹为三龙戏珠,圈足上饰一周水波纹。这件珐琅彩瓶于1990年由李虎生先生移交,器形完整,外观精美,是一件难得的珐琅彩精品。

清代三龙戏珠纹珐琅彩铜瓶

龙,作为中国文化的凝聚与积淀,扎根与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,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重要的图腾。《说文解字》记载:“龙,鳞虫之长,能幽能明,能细能巨,能短能长,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潜渊。” 又揭示出了龙的神秘与变化莫测。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元素,干百年来,龙的艺术形象,在许多器物、建筑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
有关龙的记载由来已久,上古传说中,就已经出现了龙的影子。传说伏羲为青龙化身,伏羲氏族融合吸收各部落图腾元素,最终形成龙图腾。历史上各时期的龙,因时代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。早期龙的形象古拙质朴,造型简约,更倾向于蛇的形象。汉代以后,龙纹随时代发展逐渐演变,最终成为现今所看到的龙的形象。

龙纹头部特写

龙纹“风车状”五爪

这件三龙戏珠纹珐琅彩铜瓶,龙纹具有典型的清代风格。龙头较长,呈马面形,额头凸起,头上有鹿角,山字形眉,双目圆凸;颈部鬣毛均匀规整;上颚长而下颚短,獠牙突出,开合有力,龙须飘逸;龙鳞细密,排列规整;四足刚劲有力,爪为五爪,呈风车状,吸收了康熙时期龙纹的风格。

龙身线条流畅优美,呈“弓”字形,富有韵律感,用曲线和弧线的组合呈现出流动感,看起来生动活泼,充满动态美感。三条龙的排列方式为:两条龙腾空相对而处,另一条龙腾空于上方,俯首向下,三条龙将位于中心的火珠团团围住,形成和谐的组合。不同于常见的“双龙戏珠”纹,“三龙戏珠”的纹饰内涵更为深远:火珠象征珍贵的事物,三龙包围宝珠也象征着多方围绕一个中心共同努力,形成合力协作的和谐局面。其寓意积极向上,兼具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。

清掐丝珐琅松鹤芦雁图扁瓶 故宫博物院藏

此瓶整体呈淡青色,底纹为大小相等、排列整齐的云纹,主体纹饰龙纹颜色丰富,黄、红、绿、蓝、粉色等,色彩鲜艳,整体采用了中国传统工艺——掐丝珐琅制作而成。掐丝珐琅,又称“景泰蓝”,其制作流程一般为在金、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,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、研磨、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。从有款的铜掐丝珐琅来看,这种工艺在明代已大量铸造。明初曹明仲的《格古要论》中记载:“大食窑出大食国。以铜作身,用药烧成五色花者,与佛朗嵌相似。尝见香炉、花瓶、盒子、盏子之类,但在妇人闺阁之中用,非士大夫文房请玩。世又谓之鬼国窑,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,俗称曰鬼国嵌,内府作者,细润可爱。”“大食”是我国史籍对西亚阿拉伯国家的称谓,为波斯文的音译。“佛郎”即“佛林”,则是史籍对东罗马帝国的称谓,“佛郎嵌”即是指东罗马的掐丝珐琅。12世纪时,珐琅工艺传入了西亚阿拉伯国家。据史料记载,13世纪下半叶,元蒙军队远征,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,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,在这种情形下,烧造"大食窑器"的波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。虽然掐丝珐琅是舶来品,但其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影响下,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珐琅彩,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耀眼的篇章。

作 者:贾 坤

编 辑:白 冰

一 审:胡兆凡

二 审:崔文刚

天水市博物馆龙纹掐丝珐琅陇原西亚发布于:北京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